第四十三章 怨怼抵触(2 / 2)

皇明天子 吾谁与归 2814 字 18天前

朱由检将两本奏疏和数本军格递给了张嫣,有些担忧的问道:“皇嫂以为徐光启此人如何?朕打算委以重任,那日他蓬头垢面归京,朕与他详谈了半宿,可是此人坚拒了首辅、次辅之位,入文渊阁只管理工部和部分兵部之事,是朕给他的待遇不够吗?所以他心里有怨怼吗?”

张嫣打开了两本奏疏和数本军格,以及放在手边的《农政要书》的初稿,看了很久,才摇头说道:“那是他不愿深陷党争之事罢了,你看看施凤来、黄立极,哪个不是周旋于朝臣之间,长袖善舞,出没于青楼瓦舍之间,他是不稀罕你这首辅、次辅的位置,他只是想做事罢了。”

“你看看这徐阁老的字里行间,句句透着我要为国效力,我要为国尽忠的话,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个官迷呢。”

朱由检深以为意的点了点头,这么一说,也就能够理解了。

“翻译、会通、超胜,我倒是觉得他对泰西诸学的态度值得肯定。”张嫣合上了奏疏,对徐光启这个人有了更清楚的认识。

欲求超胜,必先会通。会通之前,必先翻译。

翻译七千卷书,对那七千卷书进行融汇贯通,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再这种会通的基础上,谋求超越西学,就是徐光启对眼下西学的认知。

同样,他还对泰西神学进行了预警,在书中明确提出,夷狄,人面兽心,不愿万岁对泰西神学过多的研究,还提了一个啼笑皆非的理由,因为邓玉函、金尼阁等人是红毛番,长得丑,怕吓到皇帝,应该减少他们面圣的机会,防止惊扰圣驾。

朱由检点头说道:“首辅之才啊,希望朕可以用好他吧。”

“皇叔只要给他钱,他就什么都能办到了,可是皇叔很穷。”张嫣轻笑着说道。

“好吧,朕的确很穷。”朱由检颇为无奈的说道。

徐光启的奏疏里面,有一条很有趣,那就是雇用葡萄牙人,也就是大弗朗机人,为孙元化蓟门火炮局的教习。

而且还具体给出了举荐的名单,西劳、陆若汗、而中书舍人姜云龙负责督办监察此事。

这三个人的名字,让朱由检一阵恍惚,崇祯二年,己巳之变之中,有一支极为特殊的勤王军。

当时黄台吉包围了北京城,而在城外作战的有一队人,是居住在澳门的大、小弗朗机人组成的勤王军。

当时两广大吏李逢节、王尊德两人,等奉命转托澳门大弗朗机人商人采购火炮。

大弗朗机人为了得到这笔订单,立即捐献大炮十门,步枪数支。

以大弗朗机人西劳为领队,传教士陆若汗为翻译,带领数名炮手,于崇祯二年北上。

然而,当该炮队抵达涿州时,黄台吉围困京师,火炮一时难以运进京城。情急之下,西劳和陆若汗两人,将炮队的火器置于涿州城墙之上,昼夜防御,参与抵御代善对涿州的进犯,并在战斗中击伤七十余人,击毙三十八人,这三十八人经过勘验,每个人头五十两白银有户部拨款,收录在毕自严的度支奏议之上。

而之后,西劳和陆若汗两人,问皇帝要了两千卷的线装书,送回了大弗朗机。

葡萄牙国王最先拥有线装书,那在泰西可是第一次,葡萄牙国王那叫一个趾高气昂,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三羡慕得不得了,提出了火枪手换线装书,一人换一本的要求,葡萄牙国王欣然应允。

路易十三拿到线装书后很骄傲,展示给公爵、侯爵们看,得到了葡萄牙的友谊的同时,还拿到了线装书,这也称之为“线装书外交”。

为了感谢大明皇帝的两千卷线装书,大弗朗机人国王送给了大明皇帝四十门红夷大炮,作为谢礼。

这四十门大炮行至江西之时,礼科给事中卢兆龙连上四疏,力言不可让葡兵跃马扬刀,拥弓挟矢于京城。

况目前广东人已会造西洋火炮,大明京营火炮使用良久,用不着再请泰西人教导。

甚至弹劾中书舍人姜云龙与小弗朗机人勾结侵吞款项,以及谎称小弗朗机人要挟朝廷,欲在澳门复筑城台,要求朝廷开海禁,并裁撤香山参将(制约澳门)等事宜。

在强大压力下,崇祯只得下令小弗朗机人由江西返回澳门,仅有陆若汉等人允许护送军械继续北上,以中书舍人姜云龙被革职回籍、四十门火炮被捣毁而告终。

人撤职也就罢了,火炮也捣毁了,这就是神奇的大明末年。

而后西劳上奏陈情,说他们从未要求筑城、撤销香山参将,只是想要得到朝廷的友谊,和大明进一步的商贸。

但是一个泰西人的奏疏,连文渊阁都没进,就被按下了。字太难看了,也没找人润笔。

而大弗朗机传教士曾德昭,曾经在大明灭亡之际,对此事进行了极为精准的评价,

【在广州中国人之与葡人贸易及作经济人的中国商人,他们曾从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。毫无疑问,如果葡萄牙人得到进入中国特许的便利,由葡萄牙人直接经营时,他们的利益将会丧失。于是他们在葡人成形前,就呈文极力阻止。并揭露广东地方利益集团,通过贿赂朝臣以达到这一目的。】

朱由检准了徐光启的这个提议。至于反对的奏疏,都被朱由检扔到了垃圾筐里,烧了便是。

张嫣手里拿着一本奏疏,扔进了框子里,又是一本问安的奏疏,也不嫌浪费纸张,她叹气的说道:“皇叔,训练新军之事,朝臣们可能会不太同意。”

朱由检将手中的奏疏仍在了桌上,说道:“朕又不指望着明公们尽心极力,谁拦着朕做事,朕就砍了他。”

抵触情绪。

张嫣清楚的感觉到了,朱由检身上的这股情绪,她见过,在朱由校的身上。

先帝就是如此抵触,最后和朝臣们弄的越来越割裂,直到落水后,朝臣们和皇帝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。

她在朱由检身上又看到了这样的情绪,朱由检得知了明公们的真面目之后,他对这些满口仁义道德,却不干人事的明公们,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好感。

这对大明朝的局势不利,张嫣清楚的知道,也见过皇帝和臣子水火不相容的下场,但是她却不知道应该如何疏导朱由检这种抵触情绪。

宫里宫外,大明这盘棋,在张嫣眼里已经是一局死棋了。